看看误诊背后的真相(4)对人体认识了多少?

2014-05-25 14:53 阅读(?)评论(0)

    1992年我晋升为教授,按当时的条文规定,教授要承担“疑难疾病会诊”,开始解决各地找上门来会诊的疑难病例,至今,20多年会诊之路走过,回过头来看看情况如何呢?按道理,应该经验教训越来越多,难题越来越少。事实却相反,不仅难题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每天几乎都会遇到棘手的病例;再者,各地送来会诊的病例,都有一个他们的原始诊断。这些掌握第一手病情资料的原始诊断准确性如何呢?20多年下来,不但没见水平提升,反而越来越下降。

    去年秋天遇到一个中年妇女全身淋巴结肿大,颈部可达几个大枣一样连在一起凸出。一看就象恶性肿瘤。外科切下来做病理切片,拿来会诊,看了切片后我的诊断是恶性淋巴瘤。病人住院治疗。在化疗前的检查中发现病人患有梅毒。当病人亲属告知这一新情况后,我再重新看病理切片,发现梅毒时淋巴结也可以出现类似淋巴瘤的改变。这就提示病人不是恶性淋巴瘤,而是梅毒引起的淋巴结病变。

    为什么几十年过程中,疾病的误诊率不是随着医学进步而降低,反而在上升呢?究其原因,主要是:

  (1)人体的复杂性,人在世界上食五谷杂粮、经衣食住行、沐风霜雪雨、行七情六欲、历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属于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医学在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但对于人体的奥妙和疾病的本质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自由王国”的水平,医生能治的疾病很有限,可以说大部分疾病,还只能是对症处理,面对这大量无法医治的疾病只能是望病兴叹。疾病在人体内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隐匿到明确,由不典型到典型,由一般到特殊,由常见到罕见,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还有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自始至终都比较隐匿、不典型,而使诊断难以明确,治疗方案难以确立。

  (2)疾病的个体性

许多疾病的本质远未弄清,再说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个体内表现也千差万别,如果要求医生每次都能正确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不客观的。疾病的发生在不同的病人体内,其发展变化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连自然现象目前预测尚且困难,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更不用说发生在如此复杂和高度有机的人体体内的疾病了。所以,医生尚不能完全地控制病人体内的疾病演变过程。医学发展到今天医生能治愈的疾病屈指可数,大多数还只能对症处理,因此,治病救人只是理想和目标。故常言道:医生治病不治命。

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有一句名言: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是完全相同的。病人的性别、年龄、出生地、成长阅历、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均不相同;疾病展示、自我表达、个体耐受、对治疗方法的接纳、药物的敏感性等也均不相同。用"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来形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不过分的。

医生自古就是令人崇敬的职业,然而从扁鹊、华佗至今,天下没有不失误的神医。由于疾病的个体性,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可不同,因此,每诊治一个具体的病例都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预测的过程,每个病人得的都是“新”疾病。对前一例来说是成功的诊治经验,对后一例很可能就成为失误教训。因此,医生每天工作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稍有不慎,就将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果,悔之晚矣!

  (3)医学的实践性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中国有句古语说:名医是从死人堆上站起来的,从这里不难看出,任何名医的都是从经历不断总结失误经验中成长起来的,对任何疾病的认识也都是对前人失误的总结。刚出校门的年轻医生与从医数十年的有经验医生对待同一疾病的诊治能力是不可能一致的,但有经验的医生都必须经历从年轻医生一步步走过来,靠一例例积累得来经验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失误,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医学的发展、医术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其实在实际医疗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医疗失误的教训,医护人员采用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防范措施,例如3级检诊制度、37对制度等,绝大多数失误都被改正或消除在萌芽中了,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个医学院本科生的学时5年(最长的要学8年),也就刚刚具备了行医的基础知识,即使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也还需要在临床上历练510年,要经历足够的临床实践,亲自诊治一定数量的病例,处理各种不同的病情变化,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医生。我国多年来推行的“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后当医生”的制度造成了“医生不会看病”的现状,因为博士、硕士学位主要是做动物实验后写出论文,通过答辩获得的,不是大量看病实践的来的,文章写得再多也不能说明会看病。这种制度再不改变,后患无穷。难道主管的行政部门还不应该做点实事,改变一下这样明显害人、害己、害当代、害后世的枷锁镣铐吗?




  最后修改于 2014-05-28 08: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health.sohu.com/blog/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